引言:从“刷屏神话”到“24小时崩盘”
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Manus的AI产品以“全球首款通用Agent”之名席卷中文互联网。其宣称能够像人类一样自主执行任务,从规划行程到编写代码无所不能,甚至被冠以“国运级AI”“超越DeepSeek”的称号。然而,仅24小时后,Manus的官方社交账号因“加密货币骗局”被封禁,邀请码价格从数万元暴跌至无人问津,舆论场迅速从追捧转向质疑。这场“跌落神坛”的闹剧,不仅揭示了AI行业的浮躁生态,更折射出技术与资本博弈下的深层危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营销泡沫:饥饿游戏的终局之困
Manus的崛起几乎复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典套路,但其崩盘也暴露了过度营销的反噬效应。

  1. “邀请码经济学”的失控
    Manus通过限量发放邀请码制造稀缺性,闲鱼上的价格一度被炒至5万-10万元,甚至出现“托关系求码”的荒诞现象。这种策略短期内制造了话题热度,但也导致普通用户无法体验产品,最终演变为“少数人狂欢,多数人围观”的信任危机。

  2. 网红“震惊体”与宏大叙事的合谋
    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炸裂AI圈”“鸡皮疙瘩掉一地”等夸张标题,而Manus的官方宣传则强调“通用AI”“AGI曙光”等宏大概念。这种叙事虽能吸引眼球,却与实际功能脱节。例如,其演示中“编写爬虫对比机票价格”的功能,实则可通过现有工具链(如AutoGPT)实现,技术突破性被严重夸大。

  3. 内外热度反差:一场“信息茧房”的狂欢
    耐人寻味的是,海外科技论坛和社交媒体对Manus几乎毫无讨论,其热度仅局限于中文互联网的封闭传播链。这种内外温差暗示了Manus的营销策略高度依赖区域性流量操盘,而非真实的全球影响力。


二、技术争议:套壳、幻觉与可行性陷阱
Manus的跌落本质上是技术神话的破灭。尽管其产品完成度被部分开发者认可,但核心能力的缺失使其难以支撑“通用Agent”的野心。

  1. 技术架构的“套壳”质疑
    据行业分析,Manus的模型能力主要依赖Anthropic的Claude和通义千问Qwen,工具包生态也多为现有技术整合。这种“组装式创新”虽能快速推出产品,却缺乏底层技术壁垒,一旦大厂入场(如字节跳动通过“扣子”平台复刻同类功能),竞争力将迅速瓦解。

  2. 未解的幻觉问题与执行漏洞
    尽管Manus宣称能“交付成果”,但用户测试显示其仍存在明显缺陷。例如,在规划日本行程时,其推荐的“优惠券兑换点”与实际地理位置不符;生成的HTML文件也存在代码冗余。这些问题暴露了AI代理在复杂场景中的可靠性短板。

  3. 可行性鸿沟:从“惊艳Demo”到“落地困境”
    Manus官网展示的用例(如自动爬虫、行程规划)看似强大,但实际落地面临两大障碍:

    • 单次任务成本高:尽管其宣称费用为OpenAI的1/10(2美元/次),但对于高频需求而言仍难以规模化;
    • 工具泛化能力不足:Manus需预设特定工具接口,而现实中的跨平台操作(如同时调用飞书、钉钉、Salesforce)仍依赖人工干预。

三、资本推手:二级市场的“AI焦虑症”
Manus的昙花一现,与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炒作密不可分。

  1. 券商报告的“捧杀”效应
    国盛证券、中信建投等机构在Manus发布当天即发布研报,称其“引爆AIAgent方向”“2025年成Agent元年”,推动信创ETF、人工智能ETF单日涨幅超5%。这种脱离产品验证的乐观预期,本质上是资本对AI题材的饥渴投射。

  2. 概念切换:从产品到“国运叙事”的异化
    在舆论场中,Manus被强行与DeepSeek对标,甚至贴上“国运级AI”标签。这种叙事将技术竞争简化为民族主义符号,掩盖了真实的技术差距(如DeepSeek已在多模态、长文本理解等领域建立优势)。

  3. 泡沫破裂的连锁反应
    Manus事件后,与其关联的“AI营销”公司(如蓝色光标)股价迅速回调,市场开始重新审视AI赛道的估值逻辑。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AI概念,终将在资本游戏中现出原形。


四、行业启示:AI创业如何穿越周期
Manus的案例为AI行业敲响警钟,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三大生存法则:

  1. 警惕“技术表演主义”
    演示视频的炫酷效果不等于真实用户体验。企业需建立客观的评测体系(如第三方任务完成率统计),而非依赖网红式传播。

  2. 平衡创新与可行性
    AI代理的突破需聚焦垂直场景(如医疗诊断、法律文书),而非盲目追求“通用性”。例如,DeepSeek的成功正源于其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深度定制化能力。

  3. 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
    当前AI代理的付费模式(按次收费)难以覆盖算力成本,需探索“订阅制+增值服务”组合。例如,为企业提供API接口,按数据处理量阶梯定价。


结语:AI需要祛魅,而非造神
Manus的“24小时神话”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技术、资本与舆论的合谋乱象。当行业沉迷于制造“下一个DeepSeek”时,或许更应回归本质:AI的价值不在于颠覆性的口号,而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琐碎问题。唯有如此,技术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立即行动:关注微信公众号【硅基打工人】,免费领取《AI萌宠创作宝典》《20个DeepSeek提问公式》等独家资源,获取最新行业动态与变现技巧!

📌 往期精彩文章

1、如何通过DeepSeek+自媒体打造多维度矩阵:2025实战宝典
2、揭秘AI萌宠赛道爆火真相!用AI造“电子哈基米”,小白也能月涨粉5万!
3、如何在IDEA中集成DeepSeek
4、手把手教你玩转DeepSeek!100个超实用提示词免费领!
5、清华官方重磅发布!104页《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保姆级教程,效率翻倍就靠它!
6、普通人如何用DeepSeek做出爆款穿搭视频?揭秘大V都在用的流量密码!
7、清华大学重磅报告解读:普通人如何用DeepSeek实现效率革命?
8、如何用DeepSeek打造爆款养生视频?揭秘这条赛道的“流量密码”

Logo

欢迎加入DeepSeek 技术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AI技术的奥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