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 21 亿的 AI “一键购物”APP,竟是外包牛马手工操作?CEO 用 PPT 骗惨投资人,一旦定罪牢饭最高吃 40 年
所谓的 AI 技术根本没落地,展示给投资人的“自动化仪表盘”都是 PS 的,甚至连第三方采购的 AI 模块都没调试成功过。为了把故事讲圆,他还搞了套“技术壁垒”的说辞:什么自研 AI 算法、数据科学家团队,把投资人听得一愣一愣的。现在回看这场闹剧,最讽刺的不是骗局本身,而是萨尼格被捕时,菲律宾呼叫中心的员工还在加班帮用户“AI 下单”。最离谱的是,萨尼格怕员工说漏嘴,居然把“自动化率”当成“商业机
大家好,我是小程程
“这很刑啊”系列有些时间没更新了,今天来一篇。
创业神话的起点:用 AI 一键购物的“魔法 APP”
2018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 35 岁创业者阿尔伯特·萨尼格搞了个大新闻:他推出了一款叫 Nate 的购物 APP,号称能用 AI 实现“一键剁手”买买买。
想象一下,你在电商网站看中一双鞋,打开 Nate 点一下“买”,AI 就会自动帮你选尺码、填地址、付款,全程不用手动操作。
这听起来比哆啦 A 梦的口袋还好用,瞬间吸引了一堆投资人。萨尼格在融资 PPT 里拍着胸脯保证:“我们的 AI 能全自动完成交易,人工干预?那是不存在的!”
为了把故事讲圆,他还搞了套“技术壁垒”的说辞:什么自研 AI 算法、数据科学家团队,把投资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靠着这套“AI 万能”的话术,他前后从风投手里骗到了 4000 多万美元,甚至还登上了科技媒体的创业先锋榜单。
2021 年 6 月,Nate 完成 A 轮融资 3800 万美元,估值达到 3.1 亿美元。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要颠覆电商的“未来科技”,其实是个连自动化率都敢标 0% 的惊天骗局。
人工外包的真相:菲律宾呼叫中心的“AI 替身”
当投资人以为 Nate 的服务器里跑着高级算法时,萨尼格在菲律宾的一个写字楼里搞了个神秘基地:几百个“采购助理”每天盯着屏幕,手动帮用户完成下单。
用户以为点一下就搞定的事,其实是这些外包员工在后台疯狂敲键盘:选尺码要查用户历史记录,填地址得复制粘贴,付款还得手动核对金额。
最离谱的是,萨尼格怕员工说漏嘴,居然把“自动化率”当成“商业机密”,连内部员工都不能随便看数据。
到了 2021 年购物季,眼看人工处理速度跟不上,萨尼格一边骂着“笨蛋机器人”,一边让工程师紧急开发脚本程序。
这时候 Nate 的“技术栈”已经变成了“人工+ bots”的魔幻组合:简单订单让机器人跑流程,复杂订单的继续丢给菲律宾牛马。
用户以为自己在用 AI,实际上是在和半个地球外的打工人玩“人机扮演”。
骗局翻车现场:FBI 破门时的尴尬场面
纸终究包不住火。
2025 年 4 月,FBI 和纽约南区检察院突然联手官宣:萨尼格被起诉了!
起诉书写得明明白白:这哥们从创业第一天就在造假。所谓的 AI 技术根本没落地,展示给投资人的“自动化仪表盘”都是 PS 的,甚至连第三方采购的 AI 模块都没调试成功过。
更绝的是,他还把“人工外包”包装成“技术护城河”,成功让 4000 万美金打了水漂。
现在回看这场闹剧,最讽刺的不是骗局本身,而是萨尼格被捕时,菲律宾呼叫中心的员工还在加班帮用户“AI 下单”。
联邦检察官气得直拍桌子:“你骗走的不只是投资人的钱,更是整个 AI 行业的公信力!”
而这位老哥一旦被定罪,面临的将是最高 40 年的监禁。不知道在监狱里,他还能不能用“人工智障”的梗讲脱口秀。
AI 时代,走这种“捷径”的,这个创业鬼才老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推荐重温:“这很刑啊” 系列,
喜欢的童鞋记得“订阅”哦~
- EOF -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
1、董事长刺死 CTO:一个要“先发布后优化”,一个坚持先优化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