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训练】allgatherEP 过程及reduce-scatter的具体例子
在allgatherEP的Reduce-Scatter步骤中,通过按原始卡归属将输出划分为多个块,然后对每个块进行组内归约(通常为求和)并将结果发送到原始卡,最终使得每张卡只保留自己原始持有的Token中需要本组专家计算的Token的最终输出。
1. allgatherEP是什么, 举例说明?
2.详细说明在allgatherEP中,Reduce-Scatter步骤如何将计算结果发送回原始卡的过程。
1. allgatherEP是什么, 举例说明?
我该拆解得更细些:
1. **物理设备映射**:用16张卡编号0-15,分成4个EP组(0-3,4-7...)
2. **专家分配**:假设8个专家,每组管2个(组0:专家0/1在卡0-3)
3. **数据流演示**:
- 输入:每个EP组内4张卡各有4个token(简化为数字1-16)
- AllGather阶段:组内每张卡都获得全部16个token(如卡0拿到1,2,3,4,5,6...16)
- 核心动作:卡0根据路由表筛选应计算部分(如专家0负责token 1,3,5,7...)
- 计算后:卡0只保留自己原始token(1,2,3,4)的结果,其余丢弃
4. **通信优化提示**:补充说明虽然AllGather量大,但相比alltoall的阻塞等待,这种同步模式更利于硬件优化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陷入纯理论——要强调“为什么牺牲带宽换吞吐”:当专家负载波动时,alltoall会导致设备空闲,而allgatherEP用冗余通信保证了所有设备持续满载。最后用个比喻:就像餐厅让所有厨师都备好全部食材,虽然搬运量大,但保证没人闲着等菜。
好的,我们来用更具体的例子解释 allgatherEP 的核心思想和操作流程,并将其与传统的 alltoallEP 进行对比,以突显其优缺点。
核心思想:牺牲通信带宽换取负载均衡和计算连续性。
假设场景 (基于你的配置):
- 总卡数: 16
- MoE 配置:
EP=4, TP=4
→ 分成 4 个 EP 组 (每个组 4 张卡,即一个 TP 组)。 - 专家 (Expert): 假设 MoE 层有 8 个专家 (E=8)。
- 专家分配:
- EP 组 0 (卡 0-3):负责专家 0, 1
- EP 组 1 (卡 4-7):负责专家 2, 3
- EP 组 2 (卡 8-11):负责专家 4, 5
- EP 组 3 (卡 12-15):负责专家 6, 7
- 输入数据: 聚焦于 一个 EP 组内部 的操作,例如 EP 组 0 (卡 0-3)。该组处理的输入数据是前一层输出的一个子集。假设该子集包含 N 个 Tokens (例如 N =
(Batch Size / DP) * Sequence Length
/ 4,因为 DP=4 且每个 EP 组对应一个 DP 分片?实际情况更复杂,但为简化理解,假设 EP 组 0 初始持有 N 个 Tokens)。 - 路由结果 (Gating): 假设路由算法 (如 Top-2 Gating) 已经计算出每个 Token 应该发送给哪两个专家。关键点: 路由结果是 全局 的,即一个 Token 可能被路由到 任意 EP 组中的专家。
allgatherEP 在 EP 组 0 (卡 0-3) 内部的操作步骤:
-
初始状态 (输入分布):
- 卡 0 持有 Token 子集 A (例如 1/4 的 N 个 Tokens)
- 卡 1 持有 Token 子集 B (1/4 N)
- 卡 2 持有 Token 子集 C (1/4 N)
- 卡 3 持有 Token 子集 D (1/4 N)
- 总计: EP 组 0 初始持有 N 个 Tokens。但这些 Token 最终 需要被发送给 所有 8 个专家 (分布在 4 个 EP 组) 进行计算。
-
AllGather (核心步骤):
- 动作: 卡 0-3 在 EP 组 0 内部执行 AllGather 操作。
- 卡 0 将自己的 Token 子集 A 发送给卡 1, 卡 2, 卡 3。
- 卡 1 将自己的 Token 子集 B 发送给卡 0, 卡 2, 卡 3。
- 卡 2 将自己的 Token 子集 C 发送给卡 0, 卡 1, 卡 3。
- 卡 3 将自己的 Token 子集 D 发送给卡 0, 卡 1, 卡 2。
- 结果:
- 卡 0 现在拥有: A (本地) + B (来自卡1) + C (来自卡2) + D (来自卡3) = 所有 N 个 Tokens。
- 卡 1 现在拥有: A + B (本地) + C + D = 所有 N 个 Tokens。
- 卡 2 现在拥有: A + B + C (本地) + D = 所有 N 个 Tokens。
- 卡 3 现在拥有: A + B + C + D (本地) = 所有 N 个 Tokens。
- 通信量 (单卡): 发送了
(3/4 * N * Token维度)
的数据,接收了(3/4 * N * Token维度 * 3)
的数据(因为从其他3卡各收一份)。总量很大! 这是 allgatherEP 的主要代价。
- 动作: 卡 0-3 在 EP 组 0 内部执行 AllGather 操作。
-
本地路由筛选与专家计算:
- 动作: 每张卡根据 全局 的路由信息,筛选出需要由 本卡所在 EP 组 (即 EP 组 0) 负责计算的 Tokens。记住,EP 组 0 负责专家 0 和 1。
- 卡 0 检查所有 N 个 Tokens,找出那些被路由到 专家 0 或 专家 1 的 Tokens。假设它筛选出
M0
个 Tokens。 - 卡 1 同样筛选出所有路由到 专家 0 或 专家 1 的 Tokens (
M1
个)。 - 卡 2 筛选出
M2
个。 - 卡 3 筛选出
M3
个。
- 卡 0 检查所有 N 个 Tokens,找出那些被路由到 专家 0 或 专家 1 的 Tokens。假设它筛选出
- 关键点 1 (负载均衡 - 核心优势): 无论路由结果如何,
M0 + M1 + M2 + M3
总是等于 所有 N 个 Tokens 中需要由专家 0 或 1 计算的 Tokens 总数。即使专家 0 非常热门(被很多 Token 路由到),专家 1 非常冷门,EP 组 0 内的 4 张卡都会参与计算这些 Tokens。计算负载被自动均匀分摊到组内 4 张卡上 (M0 ≈ M1 ≈ M2 ≈ M3 ≈ (总需计算Tokens数)/4
)。完全消除了 EP 组内的“专家负载长尾”问题(即某些卡上的专家空闲,某些卡上的专家过载)! - 关键点 2 (计算亲和性): 每张卡现在独立地对自己筛选出的 Tokens (
M0
,M1
等) 应用 本 EP 组负责的专家 (专家0 和 专家1)。由于TP=4
也在这个 EP 组内生效:- 专家网络 (FFN) 的权重在卡 0-3 上通过 TP 切分。
- 卡 0 计算它那
M0
个 Tokens 在专家 0/1 上的输出时,需要和组内其他卡(卡 1, 2, 3)进行 TP 通信(如 AllReduce 或 AllGather)来完成专家计算。这利用了已有的、高效的 TP 通信机制,避免了额外的、复杂的跨 EP 组通信。
- 结果: 每张卡计算出了它所筛选出的那部分 Tokens (
M0
,M1
等) 经过专家 0/1 处理后的 本地输出。
- 动作: 每张卡根据 全局 的路由信息,筛选出需要由 本卡所在 EP 组 (即 EP 组 0) 负责计算的 Tokens。记住,EP 组 0 负责专家 0 和 1。
-
Reduce-Scatter / 选择性发送结果:
- 问题: 卡 0 现在持有:
- 它 原始 的 Tokens A 的输出(如果 A 中的 Token 被路由到专家0/1)。
- 它 非原始 的 Tokens (B, C, D 中的一部分) 的输出(这些 Token 被路由到专家0/1)。
- 最终输出需要回到持有 Token 原始输入 的那张卡上。
- 解决方案 (常用):Reduce-Scatter
- 动作: EP 组 0 内部执行 Reduce-Scatter 操作。
- 每张卡持有自己计算的所有输出(包括其他卡的原始 Token 的输出)。
- 操作按“原始 Token 归属”进行 Reduce (通常是 Sum 或加权组合) 和 Scatter。
- 例如,所有计算出的关于“原始属于卡 0 的 Token”的输出,会被 Sum (或按路由权重组合) 起来,最终结果 Scatter 到卡 0 上。
- 结果:
- 卡 0 最终得到它 原始 Token 子集 A 的 最终 MoE 输出。
- 卡 1 得到它原始子集 B 的输出。
- 卡 2 得到 C 的输出。
- 卡 3 得到 D 的输出。
- 动作: EP 组 0 内部执行 Reduce-Scatter 操作。
- 通信量 (单卡): 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量大致等于 该卡负责计算的输出量 (
Mx * 输出维度
),远小于步骤 2 的 AllGather。
- 问题: 卡 0 现在持有:
与 alltoallEP 的对比 (传统方式):
-
alltoallEP 流程 (简化):
- 每张卡根据路由信息,将 自己持有的 Tokens 打包,准备发送给 目标 EP 组。
- 执行 All-to-All 通信:所有卡向所有其他 EP 组发送需要该组专家计算的 Tokens,并从所有其他 EP 组接收需要自己组内专家计算的 Tokens。
- 每个 EP 组内部,将接收到的 Tokens 分发给组内负责相应专家的卡(如果组内有多个专家)。
- 各卡计算自己专家的输出。
- 将计算结果通过另一个 All-to-All 通信发送回 Token 的原始持有卡。
- 各卡组合最终输出。
-
allgatherEP vs alltoallEP 的关键区别:
特性 allgatherEP alltoallEP (传统) 解释 核心通信 EP 组内 AllGather + Reduce-Scatter 全局 All-to-All (两次) allgatherEP 通信限制在 EP 组内,alltoallEP 需要全局通信。 通信量 大 (组内全量广播) 可变,可能小 (仅发送所需 Token) allgatherEP 的 AllGather 通信量是组内总数据量,alltoallEP 理论上只发必要数据。 负载均衡 组内完美均衡 (所有卡都计算) 可能不均衡 (依赖专家热度) allgatherEP 强制组内所有卡参与计算所有分配给本组的 Token,消除组内长尾。alltoallEP 组内卡可能因专家热度不均而忙闲不均。 计算连续性 高 (计算在通信后连续进行) 低 (计算被两次全局通信分割,易阻塞) allgatherEP 的 AllGather 完成后,组内计算可连续进行,无外部依赖。alltoallEP 需要等待全局通信完成才能开始计算,容易因网络或负载不均导致卡顿。 实现复杂度 较低 (复用 TP 通信,组内操作规整) 较高 (需处理全局路由、稀疏通信) allgatherEP 利用现有 TP 组和规整集合通信。alltoallEP 需要处理复杂的路由和稀疏 All-to-All。 优势场景 专家负载不均严重,网络延迟高,追求高吞吐 专家负载非常均匀,网络带宽极高且延迟低 allgatherEP 用带宽换稳定性和吞吐。alltoallEP 理论带宽最优但易受负载和网络波动影响。 劣势场景 带宽瓶颈严重 专家负载不均严重或网络不稳定 allgatherEP 带宽消耗大。alltoallEP 在负载不均时吞吐下降明显,网络差时延迟高。
为什么选择 allgatherEP (在你的配置中)?
- 解决核心痛点: 你的描述明确指出目标是“减轻专家负载不均(降低长尾问题)”。allgatherEP 通过在 EP 组内强制分摊计算负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尤其当专家热度差异大时。
- 提升吞吐: “提升计算亲和性与整体吞吐性能”。allgatherEP 的计算阶段在 EP 组内是连续的、无阻塞的,并且复用高效的 TP 通信,减少了同步等待时间,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系统级吞吐量 (Throughput),即使单次迭代的通信量更大。
- 配置契合: 你的设置
TP=4, EP=4
意味着 TP 组和 EP 组完全一致。这完美契合 allgatherEP 需要将 TP 通信和 EP 通信都限制在同一组内的要求,简化了实现,最大化利用了组内高速互联。
总结:
allgatherEP 的核心就是:在每个专家并行组 (EP 组) 内部,首先通过一个昂贵的 AllGather 操作,让组内的每张卡都获得 整个组需要处理的所有输入 Tokens 的完整副本。然后,每张卡根据路由信息,只计算 实际需要由本组专家处理 并且 由该卡负责 (在 TP 维度) 的那部分 Tokens。最后,通过 Reduce-Scatter 等操作将计算结果汇总回原始持有输入 Token 的卡上。
它通过 牺牲组内通信带宽 (广播全量数据),换取了 EP 组内完美的计算负载均衡 和 连续无阻塞的计算过程,从而在存在专家负载不均或网络不理想的情况下,提供更稳定、更高的整体训练/推理吞吐量。
2.详细说明在allgatherEP中,Reduce-Scatter步骤如何将计算结果发送回原始卡的过程。
我们继续以之前设定的EP组0(卡0-3)为例,详细说明在allgatherEP中,Reduce-Scatter步骤如何将计算结果发送回原始卡的过程。
场景回顾(EP组0,4张卡:卡0,1,2,3)
-
输入数据初始分布(在AllGather之前):
-
卡0: 持有Token集合A(假设包含4个Token:A1, A2, A3, A4)
-
卡1: 持有Token集合B(B1, B2, B3, B4)
-
卡2: 持有Token集合C(C1, C2, C3, C4)
-
卡3: 持有Token集合D(D1, D2, D3, D4)
-
AllGather后:每张卡都拥有全部16个Token(A1-A4, B1-B4, C1-C4, D1-D4)。
-
路由决策(假设):我们只关注需要由EP组0(专家0和1)计算的Token。假设路由结果如下:
-
需要专家0或1计算的Token(用✅标记):
-
A1, A3, A4 (来自卡0)
-
B1, B4 (来自卡1)
-
C2, C3 (来自卡2)
-
D1, D2, D4 (来自卡3)
-
其他Token(如A2, B2, B3, C1, C4, D3)被路由到其他EP组(由其他EP组处理,不在本例中考虑)。
-
本地计算:每张卡计算自己筛选出的Token(即上表中标记✅的Token)经过专家0或1处理后的输出。注意:每张卡都计算所有标记✅的Token,无论原始Token属于哪张卡。例如:- 卡0计算:A1, A3, A4, B1, B4, C2, C3, D1, D2, D4 的输出(共10个Token)
-
卡1同样计算这10个Token的输出
-
卡2同样计算这10个Token的输出
-
卡3同样计算这10个Token的输出
注意:实际上,由于TP的存在,每张卡只计算部分特征,但为简化说明,我们这里假设每张卡独立计算整个专家网络(即忽略TP通信,专注于EP通信)。
Reduce-Scatter步骤详解
现在,每张卡都计算出了所有需要由EP组0处理的Token(10个Token)的输出。但是,最终每个Token的输出需要回到该Token的原始持有卡上(即哪个卡最初拥有这个Token,结果就送回哪个卡)。因此,我们需要将计算结果按照原始卡的归属进行归并。
目标:将计算结果按原始卡分组归并:
-
卡0应该得到:A1, A3, A4 的输出
-
卡1应该得到:B1, B4 的输出
-
卡2应该得到:C2, C3 的输出
-
卡3应该得到:D1, D2, D4 的输出
-
Reduce-Scatter操作过程(按输出张量的维度进行Reduce和Scatter):
-
准备数据:每张卡上都有一个完整的输出张量,形状为
[16, 1024]
(16个Token,每个Token1024维输出)。但实际上,只有10个Token是有效计算过的(上面标记的10个),其余6个Token的输出可能是0或未定义(因为不需要本组专家计算)。但我们只关注这10个Token。 -
按原始卡归属划分输出:我们将这10个Token的输出按照它们原本属于哪张卡(即原始卡)分成4个块(Block):
-
块0:对应原始卡0的Token(A1, A3, A4)→ 3个Token
-
块1:对应原始卡1的Token(B1, B4)→ 2个Token
-
块2:对应原始卡2的Token(C2, C3)→ 2个Token
-
块3:对应原始卡3的Token(D1, D2, D4)→ 3个Token
每个块的大小可能不同(这里是3,2,2,3)。
- Reduce-Scatter操作:
-
Reduce(归约):对于每一个块(即每一个原始卡归属),需要将组内4张卡上计算的该块的结果进行 归约(Reduce)。归约操作通常是求和(SUM),因为每个卡都计算了相同的Token,但计算了完整的输出(注意:如果专家计算是确定性的,并且每张卡有完整的专家网络,那么每张卡计算同一个Token的输出应该是相同的。但在TP切分下,每张卡只计算部分特征,所以需要Sum来组合成完整输出。这里为简化,我们假设归约操作是SUM,即使在没有TP的情况下,多份相同结果求和相当于乘以4,但后续可以缩放。实际实现中,如果每张卡独立计算完整输出,则归约操作可能是取平均(AVG)以避免数值放大)。
-
Scatter(散播):归约后的每个块,只发送给对应的原始卡。
具体步骤(以块0为例,即原始卡0的Token:A1, A3, A4):
-
卡0,1,2,3 各自都计算了A1, A3, A4的输出(假设每个输出是一个1024维向量)。
-
在Reduce阶段,这4张卡上关于A1的输出向量会进行逐元素求和(SUM),得到一个最终A1的输出向量。同样,A3和A4也各自进行求和。- 然后,这个归约后的块0(包含A1, A3, A4的最终输出)被发送给卡0(因为块0对应原始卡0)。
同样地:
-
块1(B1, B4)在4张卡上各自计算的输出进行SUM,结果发送给卡1。
-
块2(C2, C3)归约后发送给卡2。
-
块3(D1, D2, D4)归约后发送给卡3。
- 操作完成后:
-
卡0持有:块0的归约结果(A1, A3, A4的输出)
-
卡1持有:块1的归约结果(B1, B4的输出)
-
卡2持有:块2的归约结果(C2, C3的输出)
-
卡3持有:块3的归约结果(D1, D2, D4的输出)
这样,每张卡都得到了自己原始持有的Token中,那些被路由到本EP组(专家0或1)的Token的最终输出。而那些被路由到其他EP组的Token(如A2, B2等)的输出,会在其他EP组中计算并通过类似的机制返回到原始卡,不在本例中展示。
通信量分析(Reduce-Scatter步骤)
- 每张卡发送的数据量:10个Token的输出(因为计算了10个Token)。注意,在Reduce-Scatter中,每个Token的输出需要发送给参与归约的所有卡(这里是组内4张卡都参与每个Token的归约),但实际上,在实现时,Reduce-Scatter操作会将每个块的数据发送到目标卡。具体地,每张卡需要发送自己计算的4个块(块0、块1、块2、块3)的全部数据(即10个Token的输出)给其他卡?实际上不是。
正确的Reduce-Scatter过程(按块归约和分发):
-
每张卡将自己的输出张量按块(按原始卡归属)拆分成4个部分(块0,块1,块2,块3)。
-
然后,对于每个块索引i(i=0,1,2,3):
-
所有卡(0,1,2,3)都将自己持有的块i发送给卡i。
-
卡i收到来自卡0,1,2,3的块i(每个块i包含相同的Token集合,但由不同卡计算出的输出),然后对它们进行归约(SUM),得到最终结果。
因此,通信量(单卡发送):
-
每张卡需要发送4个块(每个块包含一定数量的Token)到4个不同的卡(每个块发送到对应的目标卡):
-
卡0发送:块0给卡0(自己),块1给卡1,块2给卡2,块3给卡3
-
卡1发送:块0给卡0,块1给卡1(自己),块2给卡2,块3给卡3
-
卡2发送:块0给卡0,块1给卡1,块2给卡2(自己),块3给卡3
-
卡3发送:块0给卡0,块1给卡1,块2给卡2,块3给卡3(自己)
实际上,发送给自己的部分可以在本地进行,不需要网络通信。因此,每张卡需要网络发送的是3个块(发送给其他3张卡)。
每个块的大小:
-
块0:3个Token(原始卡0的Token)
-
块1:2个Token(原始卡1的Token)
-
块2:2个Token(原始卡2的Token)
-
块3:3个Token(原始卡3的Token)因此,每张卡需要发送:
-
发送给卡0:块0(3个Token)
-
发送给卡1:块1(2个Token)
-
发送给卡2:块2(2个Token)
-
发送给卡3:块3(3个Token)
-
总计发送:3+2+2+3 = 10个Token的输出(但其中发送给自己的部分不需要网络传输,所以实际网络发送的是7个Token?不对,因为每个块都是独立发送的,且目标卡不同,所以需要发送3个块(每个块发送到不同的卡),每个块的大小不同。
实际上,每张卡发送到其他每张卡的数据量等于目标卡对应的块的大小:
-
卡0发送给卡1:块1(2个Token)
-
卡0发送给卡2:块2(2个Token)
-
卡0发送给卡3:块3(3个Token)
-
卡0发送给卡0:块0(3个Token)【本地,不占网络】
-
所以卡0网络发送量:2+2+3 = 7个Token的输出
同理:
-
卡1发送给卡0:块0(3个Token)
-
- 卡1发送给卡2:块2(2个Token)
-
卡1发送给卡3:块3(3个Token)
-
卡1发送给卡1:块1(2个Token)【本地】
-
网络发送量:3+2+3=8个Token
我们发现,每张卡发送给其他卡的数据量不同,这取决于每个块的大小(即每个原始卡拥有的需要本组计算的Token数量)。这看起来像是一个All-to-All操作,但每个发送量不同。
实际上,标准的Reduce-Scatter操作通常用于等块大小的情况。在块大小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个性化的All-to-All:每张卡i需要将按原始卡划分的块j发送给卡j(j=0,1,2,3),同时,每张卡j会从所有卡i(i=0,1,2,3)接收块j(即自己原始卡对应的块),然后对这些块进行归约(SUM)。
通信总量(单卡):每张卡需要发送3个块(给其他3张卡),每个块的大小等于目标原始卡所拥有的、需要本组计算的Token数量。同时,每张卡也会接收3个块(从其他3张卡),每个块的大小等于自己原始卡拥有的、需要本组计算的Token数量(因为每个发送方都会发送这个块的一个副本)。
在上例中,对于卡0:
-
发送:给卡1(块1:2个Token),给卡2(块2:2个Token),给卡3(块3:3个Token)→ 发送7个Token
-
接收:从卡1接收块0(3个Token),从卡2接收块0(3个Token),从卡3接收块0(3个Token)→ 接收9个Token(因为块0有3个Token,而其他三张卡每张都发来3个Token,共9个Token)
然后卡0将自己计算的块0(3个Token)和接收到的3份块0(每个3个Token)进行归约(共4份,求和)得到最终的块0(3个Token的最终输出)。
因此,Reduce-Scatter步骤中,每张卡的网络通信量(发送+接收)可能不相等,取决于负载分布。但平均来看,通信量大致等于(组内卡数-1)×(平均每张卡需要计算的Token数)×输出维度。在本例中,组内每张卡平均计算10/4=2.5个Token(但实际上每张卡都计算了10个Token,然后通过通信归约),而通信发送和接收的Token数量级与计算的Token数相同(都是10个左右)。
总结
在allgatherEP的Reduce-Scatter步骤中,通过按原始卡归属将输出划分为多个块,然后对每个块进行组内归约(通常为求和)并将结果发送到原始卡,最终使得每张卡只保留自己原始持有的Token中需要本组专家计算的Token的最终输出。虽然通信模式相对复杂(类似于个性化的All-to-All),但其通信量远小于之前的AllGather步骤(因为AllGather发送的是全部输入Token,而Reduce-Scatter只发送本组专家计算过的输出Token,且输出Token数量通常少于输入Token数量,因为每个Token可能被路由到多个专家但每个专家组只处理一部分)。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