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eepSeek提效半年,我总结了这些打工人必备用法
上周五加班到八点,隔壁组的小林抱着笔记本冲过来:“姐!帮我看看这篇产品周报能不能过?我用DeepSeek生成的框架,总觉得差点人味儿。”我扫了眼文档——数据部分规整得挑不出错,分析逻辑也清晰,就是语气太像机器人。改到九点半,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也这样:对着屏幕憋不出方案,最后咬着牙熬大夜。现在回头看,工具用对了,真能把“加班刚需”变成“偶尔加餐”。作为深度使用DeepSeek半年的“工具控”,我
用DeepSeek提效半年,我总结了这些打工人必备用法
上周五加班到八点,隔壁组的小林抱着笔记本冲过来:“姐!帮我看看这篇产品周报能不能过?我用DeepSeek生成的框架,总觉得差点人味儿。”我扫了眼文档——数据部分规整得挑不出错,分析逻辑也清晰,就是语气太像机器人。改到九点半,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也这样:对着屏幕憋不出方案,最后咬着牙熬大夜。
现在回头看,工具用对了,真能把“加班刚需”变成“偶尔加餐”。作为深度使用DeepSeek半年的“工具控”,我把不同岗位的实战经验整理出来,可能比官方手册更接地气。
一、内容人:从“憋稿机器”到“创意导演”
我最早用DeepSeek是写公众号推文。以前接到选题,先翻竞品号找灵感,再列大纲、填案例、改语气,一篇800字的稿子能耗小半天。现在流程变成:给提示词→生成初稿→调整风格→补充细节,平均能省1/3时间。
举个具体例子:上周要写一款“熬夜修护面膜”的推广文。我输入的提示词是:
“目标读者:25-35岁互联网从业者,日常熬夜加班;核心卖点:5重植物精华(积雪草、蓝铜胜肽、神经酰胺等)+15分钟急救褪红;风格要求:像同事聊天,带点‘打工人互相心疼’的感觉;结构:痛点引入→产品原理→使用场景(加班后/约会前)→用户真实反馈。”
生成的初稿里,有段话是:“上次赶项目连续熬了三天大夜,早上起来脸红得像蒸熟的螃蟹。敷完这面膜躺沙发眯了15分钟,起来照镜子——红血丝淡得差不多,皮肤还带着点透亮的光泽,感觉能直接去见甲方爸爸了。” 这段场景感超强的描述,我只改了两个口语化的词就直接用了。
但要注意:生成内容的“人味儿”需要二次加工。比如我会把“神经酰胺具有修复屏障功能”改成“神经酰胺就像给皮肤搭了层保护棚,把熬夜折腾出来的小伤口慢慢补上”。另外,多平台分发时,DeepSeek能快速适配风格——小红书要“碎碎念”,朋友圈要“短平快”,微博要“带点梗”,只需要在提示词里加一句“适配XX平台用户阅读习惯”就能搞定。
二、程序员:从“查文档”到“和代码对话”
我弟是后端开发,之前总抱怨“写代码2小时,查文档3小时”。现在他电脑里开着DeepSeek,遇到卡壳的地方直接问:“用Python写一个读取MySQL数据并生成折线图的函数,需要处理连接超时和空值异常,帮我写段示例代码。” 生成的代码不仅能跑通,连注释都标好了关键步骤。
更实用的是代码调试。有次他写了个处理用户订单的接口,测试时总报500错误。他把报错日志和关键代码片段贴给DeepSeek:“帮忙看看这段代码哪里会导致500错误?” 工具分析后指出:“第17行的user_id未做非空校验,当订单中user_id为null时会触发空指针异常。” 改完果然好了。
对新手程序员更友好的是文档生成。以前写函数注释要翻规范、想描述,现在直接让DeepSeek根据代码生成注释:“用简洁的中文写这段函数的注释,说明输入参数、输出结果和核心逻辑。” 生成的注释比自己写的还清晰。
小贴士:复杂问题记得“拆碎了问”。比如别直接问“怎么优化这个接口”,而是说“这个接口响应时间2秒,主要瓶颈在数据库查询(附SQL语句),帮我分析可能的优化点”,结果会更精准。
三、市场/运营:从“数据苦力”到“洞察玩家”
我们部门的市场专员小周,以前做季度分析报告要先导数据、洗数据、做图表,再写解读,一套流程下来得3天。现在她的流程是:
- 把整理好的Excel数据(包含销售额、用户增长、渠道转化等)上传到DeepSeek;
- 输入需求:“分析Q3核心数据,重点对比抖音/小红书/私域三个渠道的转化差异,找出高转化用户的共同特征(年龄/消费频次/互动行为),用‘问题-现象-结论’结构输出,配简单柱状图描述渠道差异。”
-
- 20分钟后拿到分析框架,再补充具体案例和行业背景,当天就能交稿。
上周做双11活动策划,她用DeepSeek做“用户痛点清单”:“假设你是25岁的职场女性,最近想囤护肤品,最担心的问题可能有哪些?按‘价格(是否有隐藏套路)、功效(是否适合自己肤质)、服务(售后是否麻烦)’分类,每条写具体场景。” 生成的20条痛点里,“担心大促买贵了,过两天降价没法价保”“赠品小样太多,不知道怎么搭配正装用”这些真实需求,成了活动方案里“价保30天”“赠品使用指南卡”的灵感来源。
数据可视化也省心。以前做趋势图得调Excel的坐标轴、颜色、标签,现在直接让DeepSeek生成“2023年1-10月用户月活趋势图描述”,里面会写:“1-3月平稳增长(+8%),4月因平台改版下跌12%,5-10月通过活动运营回升至年初1.5倍,建议重点分析4月用户流失原因。” 拿这个描述去用BI工具做图,效率翻倍。
四、教育/培训:从“重复劳动”到“个性化教学”
我表姐是初中语文老师,以前备公开课要翻教材、查资料、设计互动环节,现在她会用DeepSeek“搭框架”。比如讲《岳阳楼记》,她输入:“设计一节45分钟的公开课,重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需要包含:1. 范仲淹生平与写作背景(5分钟);2. 关键句子的翻译与赏析(15分钟);3. 联系生活讨论‘忧乐观’(20分钟);4. 课后作业(5分钟)。” 生成的教案里,有个互动设计特别好:“让学生分享自己‘为集体/家人付出后感到快乐的事’,引导他们理解‘先忧后乐’不是苦行,而是付出后的满足。” 她稍作调整就用在公开课上,效果比自己憋的方案还好。
批改作文时,DeepSeek能辅助找“提升点”。比如学生写《我的妈妈》,表姐把作文贴进去:“分析这篇作文的优点(语言/情感)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细节描写/结构),用鼓励的语气,别太生硬。” 生成的反馈里有:“‘妈妈把凉了的粥重新热好,碗边还贴着张便利贴:“慢慢吃,别赶”’这句特别温暖,如果能加一句‘便利贴的字迹有点歪,像是她刚下班匆忙写的’,画面感会更强。” 表姐说,以前批50篇作文要2小时,现在用工具找亮点和问题,能省半小时,剩下的时间可以给需要重点辅导的学生写个性化评语。
五、通用技巧:用好提示词,少走冤枉路
用了半年,我总结出“三具体一限定”的提示词公式,能让生成结果更贴合需求:
- 具体场景:别只说“写方案”,要说“社区团购中秋活动方案,目标是提升30%老用户复购,预算5000元,针对40-60岁中老年用户”;
- 具体角色:“假设你是有5年经验的母婴产品运营,要给新手妈妈写一篇‘宝宝第一口辅食选择指南’”比“写一篇辅食指南”更精准;
- 具体要求:“风格要幽默,像《吐槽大会》里的段子,但别太夸张”比“风格有趣”更明确;
- 限定范围:“只分析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用户数据,其他地区不用提”避免信息冗余。
另外,多轮对话很重要。第一次生成的内容不满意,别直接重写提示词,而是告诉工具“第二段太官方,改成和朋友聊天的语气”“数据部分加一个2022年同期对比”,它会根据上下文调整,比重新输入效率高。
当然,工具不是万能的。比如涉及专业法律条款、医疗诊断这些需要高度准确性的内容,生成结果只能当参考,一定要人工核对;创意类内容也不能完全依赖,毕竟“用户的真实故事”“有个人风格的观点”还是得自己挖掘。
现在我的抽屉里还留着刚入职时的工作笔记,里面记满了“怎么写周报”“如何和设计沟通需求”的笨办法。有时候看着同事还在为写方案、调代码、理数据头疼,就想起自己刚用DeepSeek时的纠结:“会不会用了之后能力退化?” 但半年下来才明白——工具不是替代者,是“外脑”。它把重复的、机械的、需要快速处理的工作接过去,我们才能腾出时间做更有创造性、更需要情感和经验的事。
昨晚加班改活动方案,用DeepSeek生成了三版slogan,选了一版稍微调整就定了。关电脑时看了眼时间,八点半——放在以前,这时候可能才刚理出个大纲。楼下的路灯照在键盘上,突然觉得,科技带来的便利,大概就是让“好好生活”和“好好工作”不再那么矛盾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