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19日举行的GTC大会分析师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针对近期AI行业的多个热点问题作出重磅回应。这位AI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直言市场对国产大模型DeepSeek-R1存在"完全错误"的理解,并透露新一代Blackwell芯片已获360万颗订单,展现出全球AI算力需求的持续旺盛。

DeepSeek引发的算力误解

针对近期业内关于"DeepSeek等高效模型将降低算力需求"的讨论,黄仁勋明确表示这种观点是对技术发展的根本误读。他指出:"R1的发布本质上利好AI市场,能够加速AI被采用,也就意味着市场仍然需要计算资源。"这一表态澄清了业界对模型效率提升可能冲击算力市场的担忧。

Blackwell芯片订单印证算力饥渴

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英伟达最新Blackwell架构芯片已获得来自亚马逊、微软、谷歌和甲骨文四家云巨头的约360万颗订单。黄仁勋特别说明,这一数字还未计入Meta、新兴云服务商和初创公司的需求,实际市场需求可能更为庞大。

这一订单规模印证了黄仁勋的判断:虽然部分科技巨头开始自研芯片,但市场对高性能通用计算芯片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他解释道:"这些公司的CEO都非常擅长数学。带来影响不仅仅是成本,这是一种不同的计算。"暗示专用芯片与通用GPU将在AI时代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英伟达的AI基础设施转型

黄仁勋详细阐述了英伟达的战略转型:"从一家计算机技术公司转变为一家AI基础设施公司"。公司罕见地提前公布未来三到四年的芯片路线图,包括Blackwell Ultra、Rubin架构和下一代"Feynman"芯片,彰显其作为AI基础建设者的定位。

这种开放态度源于英伟达对产业生态的深刻理解。黄仁勋表示:"我们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公司、世界工厂和许多企业的技术基础。"这种定位使得英伟达能够与全球AI发展保持同步,即使面对部分客户自研芯片的趋势。

中国市场的特殊地位

虽然未直接谈及中国市场策略,但黄仁勋对中国AI研究力量的肯定,暗示了中国在英伟达全球布局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中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优势将转化为技术贡献,这一判断与英伟达持续投入中国市场的战略相呼应。

面对关税等潜在挑战,黄仁勋展现出灵活应对的姿态。他透露英伟达正在将重要产品线制造转移至美国本土,同时保持供应商网络的弹性,以确保在全球复杂贸易环境下的稳定供应。

AI算力市场的未来展望

此次GTC大会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AI算力需求远未见顶。随着大模型技术向多模态、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及AI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市场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英伟达通过清晰的路线图和开放的生态策略,正在巩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

在AI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算力、算法和数据的协同进化将继续推动产业变革。黄仁勋的发言不仅回应了市场关切,更为AI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高效、更开放、更包容的算力生态将是支撑AI时代的关键基石。

Logo

欢迎加入DeepSeek 技术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AI技术的奥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