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对于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借助这样的前沿大模型写论文,真的靠谱吗?

图片

3月28日,**话题#防止DeepSeek乱编文献的方法#**冲上热搜。记者注意到,用AI工具写论文“被坑”的经历,并非鲜见。

图片

问AI一个问题,它给了你一个特别详细、丰富,看上去好有逻辑的答案。**但当我们去核实时,却发现这些信息完全是虚构的?**这就是著名的“AI幻觉”现象。

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确实错误的信息,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或者细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据“科普中国”,**造成AI幻觉问题的成因很多,**例如:基于统计关系的预测;训练数据的局限性;过拟合问题,即因为记住了太多错误或者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而让AI对训练数据中的噪声过于敏感;有限的上下文窗口;生成流畅回答的设计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近日,中国青年报邀请了3位专家学者,一起聊聊技术浪潮中如何守护年轻人的思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卢家银就指出,在知识建构上,AI生成的虚假学术成果,可能扭曲青年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削弱其“假设-验证”的科研逻辑训练。**在思维发展上,AI谣言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形成逻辑闭环,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艳燕建议,**年轻人可以把AI看作一位平等对话的智者,**通过引导与AI的对话互动,促进个体思维链的形成,并校准认知偏差。这种去权威化的思辨训练,可以帮助年轻人在与AI的对话中保持独立判断,实现认知跃迁。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林泽认为,**AI输出的内容只是一个认知起点,而不是终点。**大学生需要主动去验证它的内容,比如查阅权威来源、对比不同观点,甚至直接与领域专家交流。这种验证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更有判断力。

如何应对AI幻觉呢?

AI工具研究者田威提到,**想要获得准确答案,提问方式很关键。**与AI交流也需要明确和具体,避免模糊或开放性的问题,提问越具体、清晰,AI的回答越准确。

总结成提示词技巧就是下面四种问法:

1.设定边界:“请严格限定在2022年《自然》期刊发表的研究范围内”;

示例:“介绍ChatGPT的发展历程”→“请仅基于OpenAI官方2022-2023年的公开文档,介绍ChatGPT的发展历程”

2.标注不确定:“对于模糊信息,需要标注‘此处为推测内容’”;

示例:“分析特斯拉2025年的市场份额”→“分析特斯拉2025年的市场份额,对于非官方数据或预测性内容,请标注[推测内容]”

3.步骤拆解:“第一步列举确定的事实依据,第二步展开详细分析”;

示例:“评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请分两步评估AI对就业的影响:

1)先列出目前已发生的具体影响案例;

2)基于这些案例进行未来趋势分析”。

4.明确约束:明确告诉AI要基于已有事实回答,不要进行推测。

示例:“预测2024年房地产市场走势”→“请仅基于2023年的实际房地产数据和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要加入任何推测性内容”。

在AI自己的答案中提到,可以通过指令约束、工具验证和人工审核三重保障,大幅降低AI虚构文献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将“人工审核”放到了“最后防线”的重要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田威提醒,AI幻觉并非没有好处。**有时候与其把AI幻觉当成缺陷,不如把它看作创意的源泉。**在写作、艺术创作或头脑风暴时,这些“跳跃性思维”反而可能帮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AI幻觉的本质——AI在知识的迷雾中,有时会创造出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影子”。但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归根结底,在这个AI与人类共同进步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责备AI的不完美,而是学会与之更好地协作。

**
**

**
**

*写在最后*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DeepSeek高能玩法」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DeepSeek和大模型的独家深度资料?🔥 快关注 官 仲 号「拉吉卜的知识宝库」**,一键解锁前沿技术解析、实战案例和进阶秘籍📚!

如果你在探索中有任何**「新发现/卡关难题」,欢迎甩到「评论区」**,和宝藏小伙伴们碰撞灵感💡!说不定你的问题会被收录到下一期专题哦~🚀

(悄悄说:关注后回复“大模型”,还能领取专属福利礼包🎁!)

Logo

欢迎加入DeepSeek 技术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AI技术的奥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