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印钞机

最近,期刊分区表和预警名单一拖再拖,真是热议不断!小编火速想起了一本综合类水刊——Scientific Reports

该刊作为Nature旗下开放获取期刊,近年来因高发文量、快速审稿和广泛学科覆盖成为学术界焦点,但也因“水刊”标签、预警争议和质量隐忧备受质疑。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期刊简介

● 期刊概况:IF=3.8,JCR1区,中科院2区-综合性期刊

● 自引率:2.6%

● 出版社:Springer Nature

● 检索情况:SCIE&Scopus

● 数据库收录年份:1921

● 国人占比:23.199%

● 年发文量:3w+

● 录用周期:预计2-3个月左右

● 征稿范围: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医学与临床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心理学与行为科学,交叉学科和其他新兴领域等。

SR的巨大争议点

01

SR的“印钞机”属性与争议点

1.高发文量与商业化运营

SR年发文量长期维持在2万篇以上(如2017年达2.5万篇),2024年JCR分区显示其仍居Q1,但影响因子从4.6降至3.8。其商业模式依赖高额版面费(2025年约1990美元/篇),被指通过“薄利多销”实现盈利,形成“印钞机”效应。

2.审稿宽松与质量隐忧

尽管SR声称审稿“科学有效且技术上可靠”,但2024年11月因涉嫌学术欺诈撤回论文事件暴露其质量控制漏洞。该论文被指使用释义软件规避抄袭检测,最终因有效性存疑被撤稿,反映审稿流程对学术不端的筛查不足。此外,部分学者批评其审稿标准偏低,接受率高达46.3%,导致“灌水文”频现

3.学科覆盖范围广

SR覆盖自然科学、医学、工程等广泛领域,虽强调跨学科价值,但过度泛化导致学科专业性被稀释。例如,其医学类论文常被批评方法创新不足,部分研究仅验证已知结论

02

SR是否会被预警?

1.国内预警现状与矛盾

未被中科院预警:2020年及2024年中科院预警名单均未包含SR,可能因其自引率低(2020年仅4.77%)、国际引用广泛(被WHO、世界银行等引用)且整改后合规性提升。

高校与医院“拉黑”:上海交大瑞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机构将SR列入预警目录,理由包括高版面费、低创新性及潜在学术风险,导致其成果在职称评定和经费报销中被剔除。

2.国际认可与分区矛盾
SR在2024年JCR分区升至Q1,但其影响因子持续下滑(2024年3.8),反映学术界对其质量评价分化:国际认可度依赖Nature品牌背书,而国内机构更关注实际科研价值。

3.未来预警风险

撤稿事件与舆情压力:频繁的撤稿(如2024年欺诈论文事件)可能触发中科院重新评估其风险。

国内发文量下降:中国学者在SR的发文量从2017年7700篇降至2020年4600篇,反映国内对其认可度降低,可能倒逼中科院调整预警策略。

03

SR到底“水”在何处?

1.低创新门槛与“技术正确”导向

SR的审稿标准强调“技术可靠”而非“创新性”,导致大量重复性研究或方法优化类论文被接收。例如,某机器学习应用于帕金森病预测的论文因方法缺乏新意但数据完整而被接受,最终因学术不端撤稿。

2.版面费驱动的利益链
高额版面费(年均增长约5%)与快速审稿(中位周期122天)形成利益循环:学者为快速发表选择SR,期刊则通过规模化运营获利,但牺牲了深度评审时间。

3.学科覆盖与质量不均
SR的跨学科特性导致质量波动:物理、工程领域部分论文质量较高,而医学、生物类因投稿量巨大,出现“灌水”集中现象。例如,某医学论文仅通过简单统计验证已知结论,被学者批评为“充数之作”。

The End

总之,SR被贴上 “水刊” 的标签,主要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和质量控制没平衡好。虽然它还没被中科院预警,但国内一些机构已经联合抵制它了,这说明它还是有风险的。

学者在投稿的时候,需要仔细评估自己的研究领域、创新性以及所在机构对这个期刊的认可度。这样可以避免自己成为它赚钱机器中的一个被动参与者。

如果 SR 不能在保证质量和追求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以后被预警的风险可能会变得更大。

Logo

欢迎加入DeepSeek 技术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AI技术的奥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