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成熟,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度,对于开发的需求量大减,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的需求量都很乏力。而且随着AI的发展,知识门槛基本消失,技能门槛也在缩短,从移动互联网向AI时代过度期间,更加比拼业务比拼创意,希望用AI重新改造某个行业。

移动端方向整个24年最大的需求量是鸿蒙,2024年被称为“原生鸿蒙关键年”,华为联合头部企业(如中国移动、美团、百度等)加速构建独立生态,预计2024-2025年鸿蒙设备数将突破10亿,已有超2200家合作伙伴加入鸿蒙生态,涵盖社交、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原生鸿蒙应用(HarmonyOS NEXT)不再兼容安卓,推动开发者向鸿蒙技术栈迁移。看数据很亮眼,但是现实确实很残酷,毕竟单纯的手机领域,鸿蒙适配只有现有业务的复制,在HarmonyOS Next 1+8+N还没有成型前,所有的业务创新都难成规模,也难以带动业务的增长。

DeepSeek说

我们先让DeepSeek帮我们总结下2024年移动端开发技术:

以下是基于搜索结果整理的2024年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端技术方向归纳,结合AI技术渗透、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多终端生态融合等核心趋势,分点论述如下:

一、AI技术的深度整合与原生应用创新
  1. AI原生应用爆发
    2024年被称为“AI应用元年”,AI原生APP用户规模达1.2亿,月人均使用时长132.8分钟,同比增长232%。典型应用如豆包、Kimi智能助手等,覆盖智能问答、内容生成(AIGC)、效率工具等场景,用户黏性显著提升。
  2. 传统应用AI化转型加速
    70%的亿级用户APP集成AI功能,如抖音的今日头条AI插件流量占比达15%。AI技术被用于个性化推荐、自动化客服、交互优化等,但综合类原生APP面临卸载率高的问题,需持续拉新补足用户流失。
二、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与连接技术革新
  1. 5G与Wi-Fi 7协同发展
    5G深化应用于物联网(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和实时场景(云游戏、高清视频传输);Wi-Fi 7凭借6800Mb/s理论速度加速普及,价格降至200元以下,优化智能家居Mesh组网与AIoT频段稳定性。
  2. 蜂窝物联网技术迭代
    Cat 1 bis模块因成本低、覆盖广成为主流,2024年同比增长100%,应用于资产追踪、智能电表等领域;5G RedCap(轻量化5G)开启商业部署,适配移动热点、监控摄像头等场景。
三、多终端生态融合与分布式操作系统
  1. 跨终端场景协同
    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月活2.81亿)、汽车终端(APP月活0.81亿)通过鸿蒙等系统实现互联,如家庭娱乐与车载系统无缝切换,推动多屏内容分发与营销策略创新。
  2. 分布式技术驱动开发范式
    鸿蒙系统提供多设备协同开发框架,支持跨终端应用开发、数据共享与任务流转,吸引开发者构建统一生态。
四、物联网技术深化与边缘计算应用
  1. 全屋智能与本地化处理
    智能家居设备(如门锁、扫地机器人)依赖边缘计算降低延迟,实现本地数据处理与隐私保护;路由器厂商推出专用AIoT频段优化连接稳定性。
  2. 蜂窝物联网市场增长
    中国蜂窝物联网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21%,主要受POS设备、智能音箱、汽车追踪应用驱动;印度市场增长31%,聚焦智能计量与追踪。
五、移动开发技术的效率与体验升级
  1. 跨平台框架成熟
    Flutter、React Native支持高效开发多端应用;鸿蒙系统推动适配手机、车机、家居的新开发范式,降低多终端适配成本。
  2. 用户体验(UX)技术优化
    动态UI设计、低代码开发、人机交互分析需求增长,岗位如用户体验设计师、移动前端工程师成为热门方向。
六、数据驱动的广告与营销技术智能化
  1. AI赋能精准营销
    广告主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结合热点IP(如《黑神话:悟空》联名)实现高效触达,2024年Q4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
  2. 内容生成与分发优化
    AIGC工具辅助短视频、图文生产,短视频月均使用时长超62.9小时,短剧营销成为品牌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
七、安全与隐私技术的强化

注:搜索结果未直接提及,但结合技术趋势推断
随着多终端互联与AI数据采集,隐私计算、端到端加密、零信任架构等技术需求上升,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成为底层技术重点。

总结与展望

2024年移动端技术的核心逻辑是“AI驱动效率提升+网络升级支撑连接+生态融合拓展场景”。未来,5G RedCap商用、AI多模态交互、分布式操作系统成熟将推动技术进一步融合,虚实交互、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或成下一阶段焦点。

整体看下来还是一些细分领域比较小范围的需求,比如AI原生应用、安全隐私、物联网、跨端等。再看看互联网大厂24年分享了哪些技术。

大厂技术分享

阿里

下面是阿里技术公众号关于移动端的文章,只有两篇,真的很少:

  • NativeCrash率从万分位降到十万分位,我做了这几件事(https://mp.weixin.qq.com/s/fDQ1ZLt-E4QXHqOiH50aAA
  • 如何让Android的前端页面像iOS一样“优雅”?(https://mp.weixin.qq.com/s/PIotyPLCfG9Zw9fC3iazww
  • 一文带你揭秘淘宝终端技术(https://mp.weixin.qq.com/s/3E_ABvxbIPxxwcfY-wl-aA
支付宝

没有找到移动端开发相关文章,只有一篇活动报名文章:跨越安卓和iOS:开启国产OS移动开发新时代https://mp.weixin.qq.com/s/mwVokZY9wR2iyMU-7a-xrg

美团

美团技术公众号有一篇 鸿蒙的 《鸿蒙应用签名实操及机制探究》(https://mp.weixin.qq.com/s/76wcXOf98nv8eRzJI71hWQ)和一篇大前端的《大前端:如何突破动态化容器的天花板?》(https://mp.weixin.qq.com/s/ocGLvUmAnglZbcKRmK72Yg

京东

京东主要是自研的跨平台框架Taro适配鸿蒙的一些输出,以及VisionPro方面的探索:

  • 使用Taro开发鸿蒙原生应用——快速上手,鸿蒙应用开发指南(https://mp.weixin.qq.com/s/IpGuqJ6zbahjJH7ujC_Rcg
  • 使用Taro开发鸿蒙原生应用——当Taro遇到纯血鸿蒙(https://mp.weixin.qq.com/s/SgUcY7sQVvQHR1pxEtNygA
  • 京东鸿蒙上线前瞻——使用 Taro 打造高性能原生应用(https://mp.weixin.qq.com/s/qiXrgsCH18QhP2gpTL3OqQ
  • Taro 鸿蒙技术内幕系列(一):如何将 React 代码跑在 ArkUI 上(https://mp.weixin.qq.com/s/T8XbizGgCADW8uWEAjPKbQ
  • Taro 鸿蒙技术内幕系列(二):如何让 W3C 标准的 CSS跑在鸿蒙上(https://mp.weixin.qq.com/s/mDkOurs-7vE06QbnfL0M7Q
  • Taro 鸿蒙技术内幕系列(三):多语言场景下的通用事件系统设计(https://mp.weixin.qq.com/s/kzYXmE9j2ZTOdEKWfa01Wg
  • Taro 鸿蒙技术内幕系列(四):JDImage 自研鸿蒙图片库(https://mp.weixin.qq.com/s/8OKbLkRDYd0R1QEJXoM4HA
  • 鸿蒙跨端实践-揭秘视图渲染流程(https://mp.weixin.qq.com/s/uedI5-jZfRheX9XZCQHkqg
  • 京东.Vision首登苹果Vision Pro 背后的技术探索(https://mp.weixin.qq.com/s/_jL7wBfd6VNa59sQGlnfZA
  • 京东Apple Vision Pro版 Is Coming!(https://mp.weixin.qq.com/s/pp-EAycqNTzRBHbCM0UHow
百度

百度APP技术24年只有一篇技术文章:百度APP iOS端磁盘优化实践(上)(https://mp.weixin.qq.com/s/YNd8-NKVdql3pRNImwxyTA

腾讯、微信

腾讯方面也主要是性能优化方面:

  • 腾讯文档在线表格卡顿指标探索之路(https://mp.weixin.qq.com/s/JTL_x_07qfnIuMIum68m9Q
  • Android Native内存泄漏检测方案详解(https://mp.weixin.qq.com/s/P9X0rxu0bb8mXdfUtNABFQ
  • 企业微信大型Android系统重构之路(https://mp.weixin.qq.com/s/QwKBNaTbaXUGJVEYsHdiNQ
  • 从入门到精通:如何解决C++模板代码膨胀问题?(https://mp.weixin.qq.com/s/aRqKGoVNcf8yzRhIHbmoBA
  • 五年沉淀,微信全平台终端数据库WCDB迎来重大升级!(https://mp.weixin.qq.com/s/RWCqLD0M_WGCrCcz0oQIcQ
字节、抖音

自己方面公众号主要是在推广AI编辑工具了,客户端技术文章没有输出。

滴滴

滴滴技术只发布了一篇客户端相关文章,是跨端Flutter方向:

  • 滴滴开源新项目Unify:聚焦Flutter与原生通信难题,助力跨端应用落地(https://mp.weixin.qq.com/s/Di8czdY3KCqDAYrzEvePrg
小红书

小红书24年在鸿蒙适配方面比较积极,而且还接了一波TikTok被封带来的流量,但是客户端技术方面没有输出,只有一篇《原生 vs 跨端,聊聊鸿蒙应用开发的真实感受》直播预告,Web领域WebGPU相关分享输出。

B站

B站方面主要是Kotlin跨端技术应用:

  • B站创作端接入自研剪辑引擎(https://mp.weixin.qq.com/s/LrzYdDrfozuX2xG_g3sN7w
  • 安卓/iOS 和 Windows 的 USB 有线投屏(https://mp.weixin.qq.com/s/eI8xxjfvm7yWQXBvaVTtvw
  • 基于Kotlin Multiplatform的鸿蒙跨平台开发实践(https://mp.weixin.qq.com/s/UajaKomk8XQTwn3BWLo6gw
  • 工程化视角的 Kotlin Multiplatform核心解读及优化(https://mp.weixin.qq.com/s/nRmwpSGlFgvROs1lRVuAIw
  • 猫耳 WebSocket 跨端优化实践(https://mp.weixin.qq.com/s/JxJu7s01VLElfUcfEoISJA
  • 探讨跨平台技术与跨平台UI框架及Kotlin Multiplatform在bilibili的实践(https://mp.weixin.qq.com/s/b8_s1iboJMEdEvyMd59u-g
得物

下面是得物公众号分享的一些文章:

  • RAG应用在得物开放平台的智能答疑的探索 (https://mp.weixin.qq.com/s/6yhYLKfNrumSMs7ELvktjg
  • 得物端智能视频封面推荐( https://mp.weixin.qq.com/s/E981aKwD6ZBwxYSRC2yjMg
  • WebAssembly视频检测在社区创作平台的落地与实践 | 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uK4WqlliE_fuMCz_GqAZqA
  • 得物基于AIGC生成测试用例的探索与实践( https://mp.weixin.qq.com/s/Fn0ZU-BFg-7vDFIYWShY1g
  • 软件开发领域变革前夕-AI智能编码的发展|得物技术(https://mp.weixin.qq.com/s/Z5FBjONqRv6rmtzJLZGBtQ
  • 站外商详的重构与优化|得物技术(https://mp.weixin.qq.com/s/uiCbS-ssCyWEX1wOhoujUQ
  • 盘点这些年搭建器在用户体验优化的实践|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FF0E7XE8WTUejdaFGKoq3w
  • 得物精准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https://mp.weixin.qq.com/s/qZZ5A1lkNpf_HqZgSJa4_A
  • 基于IM场景下的Wasm初探:提升Web应用性能|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Bcwj7cw563sz-2Konc1kcw
  • 得物iOS函数调用栈及符号化调优实践|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KSAZRfqYmBPuooXJM5qn0A
  • 得物App白屏优化系列|归因篇( https://mp.weixin.qq.com/s/ty-udCRj7rHDtJ48G4jlNg
  • 得物App白屏优化系列|网络篇( https://mp.weixin.qq.com/s/Q5EEzC1-yOel581fKuPpvA
  • 得物App白屏优化系列|图片库篇( https://mp.weixin.qq.com/s/ftMsaal5o8CLqA3RSqFMGA
  • B端常用交互方式的量化及优化实践和指引|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GtGQqDvDzU6A-qtwNPKWqQ
  • 得物App弱网诊断探索之路( https://mp.weixin.qq.com/s/Q0gy_Tf2ZMVlvMd8A8v4ag
  • 289M→259M得物包体积治理实践( https://mp.weixin.qq.com/s/TQu3xFe_HxJ11EYDxokgdw
  • Android Fresco调优实践|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TFwPm7kj-TfSp3-scmZYUQ
  • 来自快手、得物等无线优化技术话题已集结|干货( https://mp.weixin.qq.com/s/RfKZxdLMz5ulZzTjW0dCAQ
  • AIGC 和低代码结合应用全栈研发实践总结 | 得物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FYri0B2jYCsOVhrENUKAzQ
  • 得物布局构建耗时优化方案实践( https://mp.weixin.qq.com/s/jynoMgTk5dZUA2NOvM70qg

有移动端方向传统的性能方向弱网诊断、白屏优化、包体积优化、布局构建耗时优化,以及端智能、与AI大模型结合的创新尝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年探索

再来看看DeepSeek怎么说:

移动端技术方向
一、5G-A商用与6G技术研发加速

2025年,5G增强版(5G-A)将全面商用,支持更高带宽(如全场景5G-A产品解决方案)、更低延迟(1ms以下),推动云游戏、实时工业控制、车联网等场景落地。例如,华为等企业已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5G-A与智能终端的深度融合方案。同时,6G技术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研究方向包括内生智能架构(AI驱动的网络资源动态分配)、自适应网络优化及无线算力网络架构,通过算力路由优化车联网、移动云虚拟现实等实时数据处理场景。

二、AI与移动端技术的深度整合

AI技术将进一步渗透至移动端全链条:

  1. AI原生应用爆发:覆盖智能问答、AIGC内容生成、个性化推荐等场景,用户黏性显著提升。例如,头部应用通过生成式AI优化开发流程(如自动化代码生成)。
  2. 传统应用AI化:70%以上亿级用户APP集成AI功能,如智能推荐算法、自动化客服等,但需解决用户留存挑战。
  3. AI驱动的网络智能化:6G网络通过AI算法实现资源动态分配,智能终端(如折叠屏手机、AR眼镜)结合本地AI芯片强化边缘计算能力。
三、多终端生态协同与分布式操作系统
  1. 跨终端场景联动:鸿蒙等分布式操作系统推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设备互联,如车载系统与家庭娱乐无缝切换,多屏内容分发成为主流。
  2.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深化:全屋智能依赖边缘计算实现本地数据处理,蜂窝物联网技术(如5G RedCap)在工业传感器、智能电表中加速应用,中国蜂窝物联网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21%。
  3. 新型终端设备崛起:AR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汽车终端(如小米汽车)成为生态延伸,支持健康监测、沉浸式娱乐等功能。
四、移动开发技术的高效化与体验升级
  1. 跨平台框架成熟:Flutter、React Native支持多端开发,鸿蒙系统提供统一开发框架,降低手机、车机、家居设备的适配成本。
  2. 低代码与云服务普及:低代码平台简化复杂应用开发,AWS、Azure等云服务提升应用可扩展性,MADP(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加速企业级应用部署。
  3. 动态交互技术革新: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与AR/VR技术结合头显设备,推动沉浸式场景落地,如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的多维触觉灵巧手交互技术。
五、安全与隐私技术的强化
  1. 端到端加密与零信任架构:在移动支付、数据传输场景广泛应用,通过持续验证保障多终端接入安全。
  2. 隐私计算与数据合规:联邦学习、差分隐私技术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政策驱动下(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企业需强化数据合规管理。
六、应用场景扩展与商业模式创新
  1. 移动支付与金融科技:数字人民币、生物识别(指纹、人脸)普及,AI驱动的风险评估与区块链智能合约加速落地。
  2. 内容生成与分发优化:AIGC工具辅助短视频、短剧生产,短视频月均使用时长超62.9小时,短剧营销成为品牌触达用户的核心渠道。
  3. 虚实融合与工业互联网:5G与AI融合推动智慧制造、低功耗架构落地,例如工业传感器网络优化与实时监控。
小结

2025年移动端技术的核心逻辑是“AI驱动效率提升+网络升级支撑连接+生态融合拓展场景”。5G-A与6G技术重构通信能力,AI与多终端协同扩展服务边界,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底层基石。未来,虚实融合(如元宇宙)、工业智能化等新兴领域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数字化进程。

具体到Android、iOS提问后回答:

2025年安卓与iOS开发的十大技术方向
一、AI与设备端机器学习的深度集成
  • iOS(Core ML与Create ML):苹果持续优化Core ML框架,支持更复杂的模型部署(如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结合神经引擎(Neural Engine)提升本地推理速度,降低对云端的依赖。开发者可通过Create ML快速训练轻量化模型,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场景。
  • 安卓(ML Kit与TensorFlow Lite):谷歌ML Kit提供预训练API(如文本翻译、人脸检测),TensorFlow Lite支持自定义模型部署,结合安卓设备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优化性能,例如实时视频分析与离线语音助手。
二、跨平台与原生开发的协同演进
  • 跨平台框架(Flutter、React Native):Flutter 4.0或更高版本将强化对折叠屏、多窗口模式的支持,React Native通过新架构(Fabric)提升渲染性能,但原生开发仍主导高性能场景(如游戏、AR应用)。
  • 原生技术革新
    • iOS(SwiftUI与Swift 6):SwiftUI 5.0进一步简化声明式UI开发,支持更复杂的动画与状态管理;Swift 6引入并发模型改进,提升多线程开发效率。
    • 安卓(Jetpack Compose与Kotlin Multiplatform):Jetpack Compose增强对动态布局(如折叠屏适配)的支持;Kotlin Multiplatform实现代码共享(iOS与安卓共用业务逻辑层),降低维护成本。
三、多终端生态适配与分布式开发
  • iOS(CarPlay与HomeKit):开发者需适配CarPlay新一代车载系统(支持AR导航),并利用HomeKit API实现与智能家居设备的深度联动(如通过iPhone控制全屋照明场景)。
  • 安卓(Wear OS与Android Auto):优化穿戴设备应用(如健康监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并通过Android的跨设备SDK(如Nearby Share API)实现手机与平板、电视的无缝协作。
四、AR/VR与3D交互技术普及
  • iOS(ARKit 6与Vision Pro):ARKit 6或支持更精准的空间定位与手势识别,Vision Pro头显推动3D应用开发(如虚拟展厅、协作办公),需适配RealityKit框架。
  • 安卓(ARCore与Project Starline):ARCore强化环境理解能力(如实时3D重建),谷歌Project Starline技术可能开放API,支持高保真全息通信类应用开发。
五、折叠屏与自适应UI设计
  • iOS(可折叠设备适配):若苹果推出折叠屏iPhone,需采用SwiftUI的Size Class与自适应布局,确保应用在屏幕展开/折叠时流畅切换。
  • 安卓(Multi-Window与Material You):优化分屏多任务体验,Material You设计语言动态适配屏幕形态(如平板、折叠屏),强化组件化UI开发。
六、5G-A/6G网络优化与实时通信
  • 低延迟场景开发:利用5G-A网络(<1ms延迟)开发实时协作应用(如云游戏、工业远程控制),iOS通过Network框架、安卓通过ConnectivityManager优化网络状态监测与数据包优先级调度。
  • WebRTC增强:双方平台升级WebRTC库,支持更高清的视频通话与低延迟数据传输,适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场景。
七、隐私保护与合规性升级
  • iOS(隐私清单与敏感API限制):2025年或要求提交隐私清单(详细说明数据收集类型),并限制调用敏感API(如剪切板访问),开发者需重构数据采集逻辑。
  • 安卓(隐私沙盒与权限细化):谷歌隐私沙盒(Topics API、FLEDGE)替代第三方Cookie,细化权限管理(如后台位置访问需动态申请),适配GDPR与CCPA等法规。
八、低代码与云开发工具兴起
  • iOS(Xcode Cloud与Swift Playgrounds):Xcode Cloud强化云端协作与CI/CD流水线;Swift Playgrounds支持iPadOS端直接发布应用到App Store,降低开发门槛。
  • 安卓(Android Studio Bot与Firebase):Android Studio集成AI助手(如代码补全、错误修复),Firebase扩展无服务器架构支持,加速应用后端开发。
九、物联网与边缘计算融合
  • iOS(HomePod与Matter协议):通过Matter标准实现跨品牌智能家居控制,HomePod作为家庭中枢支持本地化边缘计算(如离线语音指令处理)。
  • 安卓(Android Things与边缘AI):Android Things简化物联网设备开发,结合设备端AI(如TensorFlow Lite Micro)实现本地数据分析(如工厂传感器异常检测)。
十、开发工具链与语言特性升级
  • iOS(Xcode 17与Swift Concurrency):Xcode 17或内置AI辅助调试工具,Swift Concurrency优化异步代码可读性(如Async/Await替代回调地狱)。
  • 安卓(Kotlin 2.0与Gradle 9.0):Kotlin 2.0强化空安全与协程性能,Gradle 9.0通过配置缓存加快构建速度,支持模块化开发。
小结

2025年,安卓与iOS开发将围绕AI本地化、多端协同、沉浸式体验三大核心展开。开发者需掌握设备端AI模型部署、跨平台代码共享、AR/VR交互设计等关键技术,同时应对隐私合规与网络升级的挑战。技术选型上,原生开发仍主导高性能场景,而跨平台框架在效率与成本间寻求平衡。最终,生态融合(如车联网、智能家居)与用户体验创新(如折叠屏适配、空间计算)将成为竞争焦点。

总结

通过大厂内容分析以及DeepSeek答案, 总结下来不管是24年还是25年,主要技术方向还是AR/VR、性能优化、多端协同、端智能、跨端、安全合规,其实都是之前就有的方向,不是新事物。鸿蒙目前阶段也只是历史业务的另一个平台实现,离业务创新还有差距。

这两年另一个较大影响就是AI,AI对移动端带来哪些影响呢?其实随着业务的增长停滞,以及AI崛起,开发栈的概念已经被模糊化,多栈成了很多公司尝试的方向。所以要积极的用好AI,拥抱AI。

怎么用好怎么拥抱呢?可能由于工具内容局限性,我们资深诉求比较少,除了写写代码不知道该用AI干什么,所以更好自己创造需求,挖掘生活中发现的痛点,尝试做一些小而美的东西,在创造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对AI的需求就来了,AI就逐步用起来了。比如,使用Obsidian写作后发布到公众号平台很繁琐,发现一个不错的插件,虽然也可以免费用,但是手动复制图片还是麻烦,一下就感觉很愿意对这个产品付费了。

所以用一位博主的话说就是”明修技术,按做产品“。

Logo

欢迎加入DeepSeek 技术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AI技术的奥秘。

更多推荐